端午節是東亞文化圈的重要傳統節日,除了賽龍舟、吃粽子等熟知的習俗,家門口懸掛艾草與菖蒲也是典型的應景方式。

艾草與菖蒲自古被視為驅邪避凶、淨化空間的象徵,如今,許多花藝師也將這些習俗融入美學概念,推出獨具匠心的「端午掛飾」,讓居家環境在保留文化意涵的同時,也更具現代感。( 延伸閱讀:聖誕花圈最早起源於何時?帶你一同回顧花圈的歷史與演變 )

端午節的由來與習俗

關於端午節的由來,流傳著許多說法,其中最廣為流傳的,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。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重要大臣,主張聯齊抗秦,卻因遭貴族排擠而被流放。

公元前278年,秦軍攻破楚國都城,他悲憤交加,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。當地百姓得知消息後,紛紛划船搜尋他的遺體,並將飯團、雞蛋投入江中,希望魚蝦吃飽後不會啃咬他的身軀。也有人將雄黃酒倒入江水,以驅趕水中生物。

此後,每年五月初五,人們逐漸將這份追思轉化為端午節的傳統習俗,包括龍舟競渡、吃粽子、喝雄黃酒,以紀念這位忠誠愛國的詩人。

除此之外,端午節還延伸出立蛋、佩戴香包、懸掛艾草與菖蒲等習俗,不僅增添節日氛圍,也寄託著驅邪避災、祈求平安的美好願望。

端午節
Photo by Mae Mu on Unsplash

艾草與菖蒲的作用

端午節正值初夏,天氣炎熱潮濕,蚊蟲滋生,容易引發疾病。因此,人們發展出利用植物來驅蟲避邪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艾草與菖蒲。

艾草氣味濃烈,被視為「百草之王」,含有苦艾醇與苦艾酮,不僅能防止蚊蟲叮咬,還具有抑菌、淨化空氣的效果,因此常被用來懸掛門前或作為香囊隨身攜帶,以保健康平安。

菖蒲則以其劍形葉片象徵斬除不祥,亦杯稱為「水劍」。古人認為它能夠驅邪鎮宅,甚至將其泡水沐浴,以求去除晦氣。

此外,菖蒲含有細辛醚和酚類成分,能安神舒壓,有助於穩定情緒。這些傳統習俗不僅展現了古人的生活智慧,也讓端午節充滿獨特的文化意涵,即使在現代,艾草與菖蒲依然是端午節不可或缺的重要象徵。

艾草
Photo by Mathias Katz on Unsplash

端午花藝掛飾

端午節期間,許多花店紛紛推出獨具特色的端午掛飾,將傳統與美學巧妙融合。

大多數作品以艾草與菖蒲為基底,再搭配適合乾燥的花材,如金杖球、尤加利葉、山歸來、文竹、麥桿菊、薊花等,使掛飾更具層次感與持久性。

端午掛飾不僅能保留端午驅邪避凶的寓意,也為居家空間增添典雅氣息。現在,就一同來欣賞這些精美的掛飾作品吧!

不論是簡約風格的綠植掛飾,還是融合中式元素的花藝佈置,都能為端午節增添儀式感,也讓這份古老智慧以更貼近當代生活的方式延續。(延伸閱讀:母親節送什麼花?精選 6 種別具意義的花朵,為媽媽獻上最美的祝福!

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,可以登入/註冊 LikeCoin 帳戶,並點擊下方拍手按鈕,免費支持我喔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